新物种的出现速度,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。属于21世纪的“飞行交通时代”大幕已经拉开!
2020年5月11日上午8:40,穿梭在空中的汽车从身旁呼啸而过,一辆红色汽车稳稳的降落在国贸CBD大楼前,朝九晚五的套装秘书Joanna不疾不徐的从车里走出来,心想,真爽。
这当然不是科幻片或者YY,这就是目之所及的现在。
新物种的出现速度,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。
一夜之间,Tesla 似乎OUT了。
以往,飞行汽车大都出现在科幻电影里面
事实上,汽车与飞机结合在一起的想法
很早就有了,早时候,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
而如今这一切正在被一些科技巨头慢慢实现。
颠覆者Uber这次要做“空中城市”,用小型垂直起飞电动飞行器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,而首先受益的可能是迪拜和达拉斯两座城市,并且已经与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等多家签署了协议。
国有品牌亿航184,作为一款安全、环保、智能的自动驾驶低空飞行器,将为人类提供中短途日常交通运输解决方案。
这不仅将给交通行业带来划时代的重大变革,还将深远影响旅游,物流、医疗、零售等相关行业的传统商业模式与格局。
明星公司斯洛伐克的AeroMobil终于在第一次失利后,用一次漂亮的试飞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,极速达到了200km/h。
跟我们幻想的一样,AeroMobil表示这款飞行汽车不但能飞,降落后还能像普通四轮轿车一样在路上行,其使用的是混合动力(可以在普通加油站加油)。
然没有提及售价,但是AeroMobil强调,他们带来的飞行汽车是在现有的车辆和飞行器监管框架内设计的,这也意味着,想开上这辆车还得拿到“双证”即车辆和飞机驾驶证。
荷兰飞行汽车制造商 PAL-V宣布正式销售其商用飞行汽车“Liberty Pioneer”和“Liberty Sport”。Liberty Pioneer的售价是499000欧元,2018年交付客户。
一言不合要上天的还有空中老大——空客(Airbus)。不久前的日内瓦车展,空客推出名为 Pop Up 的飞行汽车模型,它长这样。
一个新的科技创投概念在逐渐成型,不管它是叫“电动飞机”也好,“飞行汽车”也罢,在这个时间点的出现,对科技出行领域意味着什么?
笔者的一个初步判断是:“无人驾驶汽车”的大范围推广面临瓶颈,科技创投需要寻找出行领域的下一个“风口”。
一项面向消费类市场的科技创新成果,如果不能实现大规模的普及 (以及随之而来的规模效应),从风险投资的逻辑来看,通常就是失败的。“无人驾驶汽车”技术目前遇到的就是大规模推广普及十分困难的问题,从 Google 的无人驾驶汽车到 Tesla 的 Autopilot,汽车作为一个上百年的产业,并不是那么容易就颠覆的。
尤其是许多车厂也在自行研发无人驾驶技术,而科技公司们 (比如 Tesla) 的无人驾驶技术更没有先进到足以取代人类司机的地步,这就导致现有的无人驾驶技术更加难以在短时间内普及。换句话说,整车厂不着急,而科技公司又没办法用有说服力的产品表现撬动市场、让消费者埋单。
而“飞行汽车”这个概念,却有着丰富得多的想象力。
首先,“飞行汽车”的交通规则并没有先例,一切规则的制定都要重头来,这就让科技公司们有了和监管平起平坐的机会。第二,“飞行汽车”的基础设施需要重新规划,不像汽车一样要顾及到现有的使用情况。换句话说,“飞行汽车”不需要担心“向下兼容”的事情,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,再去有针对性的投资、设计、建设,实施起来包袱更轻松。第三,用户接受成本应该比“无人驾驶汽车”更低,人们认为驾驶汽车是顺理成章的事,让机器接管汽车就有点担心。因为大部分人在自己认为能够做好且涉及自身安全的事情上,本能反应是自己去做这件事。所以让人们去学习使用“飞行汽车”,大概要比去乘坐“无人驾驶汽车”容易得多——因为还没有人知道要怎么驾驶这东西。
虽然关于“飞行汽车”未来的发展,仍旧存在许多疑问。但是从科技创投的角度来看,“飞行汽车”远比“无人驾驶汽车”有前景得多。况且谁说“飞行汽车”不能加上“无人驾驶”呢?
人们对飞行汽车已经期盼了几十年,现在属于它们的时代终于要到来了。
转载请注明电动之家。